4月18日,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的北京影视政策解读发布会上,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胡东表示,到2020年末,全市影院数量将达到300家,平均每7万人一家影院,市民在城六区出行一公里就能观影。

城六区

出行一公里便能观影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电影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布局领域。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的北京影视政策解读发布会上提出,在未来的2-3年里,北京将加快城区影院空白点和乡镇影院建设,使2020年末全市银幕数量达到2200块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既是进一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也是在逐步完善北京市电影院的布局。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北京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公示1289部,生产国产影片350部,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去年全年共实现电影票房收入33.95亿元,位于全国前列。而观察目前已上映的国产片可以发现,《战狼2》、《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这3部位于国内票房前三位的影片,也均出自北京。

回顾北京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整个市场也经历过一段波折的时期。单以电影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仅有26家营业性影院,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的电影院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其中在1980年,北京市的电影院总数已达到156家。然而,由于当时一些新兴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再加上盗版录影带的出现,导致观众对观看电影的兴趣大大降低,电影院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数据显示,1994年初,北京市的营业性电影放映场所仅有65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在人才、资源等层面进行多项调整布局,不仅在2002年最早响应组建院线制的号召,成立新影联院线和中影星美院线,还自2005年开始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厅影院,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

为进一步加快北京影视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继续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系列影视政策,同时北京市各部门联动,通过政策集成、综合施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北京影视实现稳中有升,不仅在全国率先设立影视出版创作基金,还完善了多厅影院建设补贴政策,并在2017年11月出台新版《北京市多厅影院建设补贴管理办法》,规定科学合理布局五环路以内影院建设,重点鼓励和支持在五环路以外乡镇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利用老旧厂房、商业和仓储改建影院和老旧影院改扩建为多厅影院,鼓励和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新格式影院建设,对采用IMAX、中国巨幕、4D和杜比影院等高新技术的影厅给予补贴。

合理布局

填补空白消费区域

近两年来,从包括万达院线、UME院线、大地影院在内的各大国内知名院线,到IMAX等海外资本,影投公司开始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日渐明显。从业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等一线票房城市的影院布局趋于饱和。

“资本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沉,并不只是电影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所致,也与商业地产在近五年下沉有关,如今电影院早已成为商业地产的标配之一。现阶段,一线城市电影院的数量众多,与之相比,二三四线城市则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这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一定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一线城市的影院已饱和,其实还存在局部空白,可谨慎布局。”影评人刘畅强调。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内共有电影院209家,银幕数量达1420块。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北京的电影院大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以望京、国贸地区为例,重点商业区会出现多家院线密集布局的现象。而相较之下,西部和南部还存在大量可开发的空间。以西南四环到西北五环之间为例,存在10公里范围内都难找到一家电影院的现象。

家住高家堡的孙先生表示,“身为电影发烧友,我通常会把想看的电影攒够三四部,再选择一个周六统一去看。主要是因为家附近没有一家电影院,每次都需要驱车近50分钟,到市内观看”。在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与孙先生有着相同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4月18日,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的北京影视政策解读发布会上,胡东表示,在2-3年内,北京将加快城区影院空白点和乡镇影院建设。中美国际影城昌平永辉店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两年北京五环外商业、住宅项目的频繁开盘,也在带动着周边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容,每到周五晚上、周六日,以及小长假,电影院内的上座率普遍能达到八成以上,所以未来这些目前尚且空白的区域,其实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消费空间。”

在刘畅看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对接消费市场,它的建设与发展严重依赖着商业布局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特性。现阶段北京电影院布局的问题并非个案,甚至在电影工业发展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一线城市,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及时引导与帮助下,补足空间空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导电影消费市场平衡发展”。

消费升级

院线竞争不再以量取胜

胡东表示,北京作为全国广播影视创意策划、制作生产、宣推发行、国际传播的中心,影视机构总量、产业规模和产量全国第一,北京现已有电影院线25条。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新影联以在北京地区实现6.07亿元票房位于全市所有院线票房排行的首位,占据北京全年票房的17.9%;而排在新影联身后的,则是中影星美院线,2017年共在北京地区实现票房5.55亿元,约占北京全年票房的16.3%,两者相加,共占据北京电影票房市场超三成份额。而观察单家影院,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则以2017年8833.08万元的票房成为北京市电影院的票房首位,更位居全国电影院的票房首位。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各院线仍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以量取胜的战略不再是院线面对市场竞争的法宝,鉴于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相关公司开始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

在众多布局中,开设高端影城是部分公司的选择之一。2016年底,华谊兄弟首家高端影院“华谊兄弟电影汇”在北京正式开业,该影院融合电影放映、高端餐饮、私人定制服务于一体,以覆盖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除此以外,万达电影旗下高端影城品牌“寰映”的国内首店也正式亮相北京CBD商圈。

同时,影院也开始着力提升放映技术来提升观影体验,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北京主打技术牌的影厅主要分为3D、巨幕、RealD 6FL、4K、杜比全景声、4DX六类。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主打技术型影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带有私人化性质的影院,偏高的电影票价也意味着其高端定位,影院的差异化经营目的是为了吸引部分对视听品质有特殊要求的观众,从这方面来看,技术影院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