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是文学意义的,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随着近日“二十年二十部优秀作品”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关系、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网络文学评论研究滞后怎么破解等课题,也从业内交流走向了大众面前。
文学想象力极大拓展 网文经典性极其缺失
房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飞跃式发展的二十年,是中国文学想象力解放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有了更多高素质的创作和阅读人群,在文学想象力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诞生了关于文本呈现与文学设计的多样性想象,这在以前纯文学独大的文坛是不曾有过的现象。
中国文学的时空观念通过网络文学得到了拓展。如果说以前的写作走的多是纯文学的路子,到了新的时期,即便在穿越小说里,作家也展现出全球化的新视野,纵横驰骋于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在文学创作中也都呈现出符合大国时空观的想象力。路易·加迪在《文化与时间》中特别讲到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他认为欧洲研究历史多为“一国一史”,在中国却自古就独有一种非常宽广的时空观,这是欧洲所不具备的。中国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文学版图和时空想象,这一点,也是之前的文学创作所没有的气象。
通过这二十年的长足发展,网络文学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故事、大国想象,以及现代中国人对于自我的承认,呈现了中国人怎么想象自己,怎么想象民族国家,怎么想象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并在这三个维度上扩展得非常好。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是中国现代性的成功。中国国力的上升和新时期改革,为中国现代性的特色树立了主体性,这样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也导致了在资本、传媒、文学的合力下,在各种机遇的碰撞下实现了网络文学二十年的腾飞式发展。
在梳理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爆发期在2000年到2015年。2015年后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出现,但是上升有点乏力,而且出现了学界所概括的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循环化现象。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资本的力量。在2008年付费模式引入后,资本造成了网络文学加速化发展,大IP概念超出文学界域,把文学与文学之外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加速中的很多问题由此产生。网文的超级长度与优秀网络文学怎么经典化,也成为一对矛盾。近年多谈到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如何让它们成为大众心目中的通俗文学经典乃至发展为纯文学的经典,这便要求我们站在网络文学二十年的节点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资本、资产力量介入后,引导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以如今这样一天一更、讲求点击率的模式,我们做了大量的重复阅读,有效阅读和经典阅读却非常不够。读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第一遍觉得特别好,但很难让人一读再读,更鲜有可能去读十遍。而经典文学的经典性就表现在它的稀缺性和话语的魅力,它恒久耐读,常读常新。这样的特点怎么能够体现在网络文学这里,这是在文学大IP概念出现后,我们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十年,网络文学跨越了文学概念,通过与大IP结合的产业、资本力量,让文学得到飞速发展。今后,我们则要面临如何在资本帮助之下,让文学再回到文学,重建网络文学的经典性。
网络文学发展是一部时代精神变化史
桫椤(网络文学评论家、保定市作协副主席)
当代科技真正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的成果,最重要者在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媒介化。文字向来被作为文明的证据,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心理人格的标高,现在汉字被电子化,形成新的文学形态,在它背后,是我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和认同,并以此调整我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科技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这是关乎中国发展的非常重大的转变。
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变化史。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文学开始发展的时候,所揭示的社会精神跟原来不一样,它跳出了中心化的静态、单向的特征,朝向去中心化的交互性发展。现在审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裂痕,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时代的精神矛盾引起的。网络文学的诞生是对大众精神和文学自身的救赎,回首这二十年,网络文学引起的文学传统的变化,不单单是一个“换笔”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改变了整个当代文学的格局。严肃文学经历潮流和现象后,尚不能完全处理好读者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网络文学产品的出现,一方面让大众获得了从内容到形式喜闻乐见的阅读资源,有利于大众日常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建构;再一方面,它探索了文学面对信息时代的媒介载体与读者受众的价值转换,包括产业的开发等适应性方式,让在大众眼里日渐沉寂的文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谈到发展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论”的难度,我认为主要出于没有办法遴选。很多网络文本超长,难以精读细读、多遍阅读。还有一层难度是网络文学具有大众属性,在一个文本里的意义不能自己完善,不能被确认,它必须在与社会的互文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认,才能被激活。仅把目光聚焦到一部作品的内容上,很可能没有办法确认互文位置或者文本内在价值所在。
反思资本作用,善用IP设置文学战略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
网络文学二十年可谓天翻地覆,发展不断在加速。我到盛大文学工作过一年,在2009年,盛大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作家才十来个;但到了2016年,唐家三少一人年收入1.22亿元,收入的“位移”非常厉害。
如此快速的发展,让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从文学角度来消化网络文学这个话题。我们似乎需要不断扩张网络文学研究或者说网络文学事业的外延,而找到改革开放这个坐标系,恐怕更有助于消化这个问题。这是文运和国运的关系,跟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也有关。
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批评,很多人一开始认为没法做。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给青少年看的,或者通过影视剧翻拍走红后只是给中老年观众看的,专业界搬用很多理论武器,可到底适不适合网络文学,心里没底。由于作品容量庞大、研究人员不足、研究视角庞杂等原因,许多研究者更愿意做现象研究甚至文化战略研究,而不是切近的文本细读研究,很多相关的学术资源还没有引起重视。
其实,在传统中文系的几大学科里,现当代文学中便有一股学术力量,其代表性人物在做通俗文学研究,而通俗文学研究不是简单地拿现代文学观去套作品,而是对作品提出具体精到的意见。在这个领域,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都是沿着中国的现代性方向在走,当它们合二为一部文学史,才是完整的文学史。比如范伯群先生对于通俗文学的专精、王德威先生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他们对于文学领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在晚清小说中也曾出现科幻、言情,甚至探险、侦探等题材的类型小说的爆发期,百余年之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篇目。他们的研究刷新了人们对于通俗文学和晚清小说的理解以及这两种文学样式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这样的学术资源还没有好好整合到网络文学研究里。我们习惯从文艺理论和美学角度进入文学作品,但除了理论,网络文学更重要的特性是网络性,针对它的研究,就应该跳脱百年来的传统文学理论,应该对互联网的特殊性、对新的虚拟世界中人类的坐标进行重新界定。同时,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文化生产的一个部分,它跟其他部分是什么关系,将来会怎么发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商业资本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或者写作者、编辑有“绑架”的作用。网络文学二十年里,有四种基本力量即读者(粉丝)、产业资本、国家政策、文学知识分子逐渐进场和发挥影响,发展到现在,产业力量变得非常大,它们很早介入,给网络文学以营养和引导力,这种力量比传统的文学力量要强。尤其是2013年后的IP化,使得文化资本大量进入,将网络文学跟其他的产业链打通。所以,产业力量要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
但另一方面,有文学艺术经验的人怎么借助互联网平台、借助资本运营方式,重新让商业中的文本产生艺术价值,影响受众和世界的发展,更是有趣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样的研究,在IP的定位上我们可以拉高维度,在IP意义上可以设置我们的战略(文学的战略、政治的战略),这样,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会更到位。我们不是反商业、反IP,而是用商业、用IP形成张力效应,这是商业时代不可逆的趋势。
囿于内循环,网络文学批评远落后于创作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尽管如此,并非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能在历史长河中站得住脚。网络文学从一个时代的文学到成为一个长时段中人类文明史上留得下的经典性文学,其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这几年参与网络文学活动比较多,个人感觉网络文学太封闭,尽管表面上很开放,但是网络文学基本处于内循环状态。网络文学的话题,它自身的生产、评价,基本都囿于内循环。网络文学读者有3.78亿,然而,文学并不是因为人多就变成整个社会系统中流动得起来的文学。网络文学的呈现,现在显然过于同质化。网络文学的评论家、管理者、生产者,基本上是在干同一件事,即他们都被“网”住了。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各方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网络文学编辑的素养肯定不如传统文学杂志、图书的编辑,文学期刊编辑有相当长的编辑传统和自己对文学的判断,不会简单地被市场带动和绑架,然而网络文学编辑对于文学作品的判断和权衡,当下是更多考虑点击率和所谓“读者看不看”。对网络文学编辑而言,如何切分这块3.78亿读者的大蛋糕,争取尽量多的用户便成了他们的编辑和筛选动力,他们的编辑素养有待提高。再比如,网络文学研究亟待升级,然而这么多年看来看去,研究者还是这一群人,研讨会上基本上只能坐两圈,坐不了第三圈。搞一个传统文学作家的研讨会,一个城市就能来一屋子的批评家,但是全国范围做网络文学研讨的基本上就那么一些人。我觉得需要让更多年轻研究者交流对话,这样才能逐渐培育网络文学的研究队伍。
国内也已经做了很多年的网络文学排行榜,但给人的感觉是批评远远落后于创作。对文本的细读做不到位,作品那么多,参与的人却那么少。我们常看到关于期刊和图书出版投入的评论,一个传统意义的作家稍微有点名气,便会有很多批评力量投入,然而现在风头很健的所谓“网络大神”却都没有被充分研究。可以做网络文学评论研究的研修班吗?让年轻学者凝聚在一起。网络文学之所以有题材狭窄、文学资源狭窄和视界不开阔这些尴尬,与研究队伍比较小也有关,小到与庞大的网络创作人数不相称。这个问题是需要正视的。
文学类型单一,千军万马挤玄幻
李晓亮(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
网络文学的多元化非常不够。
十年前,网络文学各种题材都有,那时候起点中文网有12个品类,然而现在它还是12个品类,尽管没有降低,但应该不算是什么荣耀。我经常看同类型的网络文学网站,基本上除了都市和玄幻,其他题材如武侠、历史、军事等题材已经没了,尤其是经济题材没了,西方奇幻类型也没有了。我想可能是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或者这个行业迅速扩大之后带来的弊端。大家都在写,都想做大IP。大IP则一定要用一部作品覆盖尽量大的读者面,而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覆盖到所有读者?当下只有玄幻。而说到经济题材的网文,三亿读者里可能才200来个人看这一题材。同样一本书,别人一年挣一个亿,经济题材类的第一名只能挣几十万元。前两年某网络出版集团有一个提议,把编辑组改成“品类组”模式,可一看满目都市、玄幻题材,美食、相声、国企改革等类型很难见到。
怎么让网络文学全面化、多样化起来,而不是只盯着玄幻和都市类型,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当下为什么网文抄袭现象那么普遍,同质化的网络作品那么多,因为所有人挤在一个地方抢着同一条跑道,就难免要走一个套路,这让网络文学的外部观感非常差。
不唯IP和资本,强大的编辑力量至关重要
王祥(鲁迅文学院研究员)
网络文学的主要价值体现于作品当中,我们对外围或者IP、资本运营谈论得不算少,但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入挖掘,对于网络文学具体价值的挖掘,还仅仅是开始。评选二十年二十部优秀作品够了吗?整个网络文学界能够站得住脚的文学作品,我认为能被提到、有一定价值和特点的,100部都没问题。它们必然是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价值的。希望今后关于网络文学系列价值的挖掘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围的热闹宣传造势上,更要把网络文学成就最终落在作品上。我们要拿得出可信的说法,那些作品究竟价值何在,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另外,如今一说网络文学,就是网站、IP运营、资本运作,说的都是大概念,可相对来说,它们并不太能成为文学话题,而是社会话题,属于网络文学衍生出的周边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对象。对于文学内部的事情呢?我认为一个文学网站最核心的要素是编辑和编辑团队,有眼光有雄心壮志的编辑,才是网站的核心力量。当下并不缺社会资本力量,缺的是好编辑,对网络文学的引导最终是要落在编辑身上的。编辑每天和网络作家联系,他们发掘什么样的作品、引导什么样的作品,对大众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名义评选网络文学优秀编辑,奖励、扶持幕后的无名英雄,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应是非常重要的举措。